“粤看十城”调研走进江苏无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 广东青年网

“粤看十城”调研走进江苏无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2020-01-21 16:44:15   来源:    
评论:0

佛山东平水道。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南方网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全国河长制的发源地,无锡自2007年起通过河长领治改善

佛山东平水道。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南方网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全国河长制的发源地,无锡自2007年起通过河长领治改善生态环境,在河湖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无锡共有河长3163名,分管全市5635条河,他们都是全市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是该担肩胛、该起作用、该有作为的“关键少数”,在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东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河长制,一直坚持以绿色发展作为破解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无锡的河长制工作对广东各地有什么启示?南方日报调研团走进无锡,了解其“关键少数”推动生态治理的经验。

  河长领治解决疑难杂症

  临近新春,太湖边游人如织,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正在湖光山色里尽情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

  位居太湖之滨,无锡有着“太湖明珠”的美称。2007年5月,这颗“明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太湖爆发蓝藻危机,大面积湖泛对全市饮用水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当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明确由地方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作为所挂钩河道的第一责任人,对水生态环境、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

  这份文件的出台,促使无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也成为了无锡河长制的起源。

  让“关键少数”牵头治水,效果明显。2007年9月和10月,太湖79个监测断面中达标断面数均为42个,达标率均为53.2%,此后,数据逐月提升,到了2008年第一季度,79个断面的达标率上升至68%。在河长们的努力下,目前太湖水质已经稳定在四类水,并连续12年实现平安度夏。

  目前,无锡共有河长3163名,分管全市5635条河,其中市级河长20名,市(县)区级河长159名,镇(街道)级河长994名,村(社区)级河长1990名。无锡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都是全市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是该担肩胛、该起作用、该有作为的“关键少数”。

  广东是水利大省。目前,广东已经建成了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了对全省江河湖库及小微水体管护的全覆盖,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了河长制的建立工作。在河长制纵深推进的当下,全省河长制工作已经从“见河长”逐渐转变为“见行动”“见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省80430名河长,476名湖长巡河484万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7万个,大批影响河湖健康的疑难杂症得以解决。

  严格考核推动制度落实

  落实河长领治的关键在于考核。在无锡,强化河长制考核的做法,是把河长制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对各地、各部门、各级河长进行严格督查,这也是无锡河长制工作能够纵深发展的“关键一分”。

  无锡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无锡主要从组织体系、河长履职、重点任务、水质达标等4个方面来进行河长制工作的考核,这4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锡市河长办会根据每年的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月,无锡市河长办均会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河长制工作进行明察暗访。这些明察暗访的结果,除了成为打分依据外,还将在每月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组织召开的工作例会上进行通报,推动落实解决。此外,无锡市每半年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实地了解河长制落实情况并进行打分。最终,总体分数按百分比折算后,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结果。

  经过折算,无锡市高质量考核体系的总分是100分,而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只占其中的1分。

  “一分之差,不是微距,是鸿沟。”该负责人说,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高、任务重、要拿满分难度很大,“整个考核体系中,相差0.1分,排名有可能就相差好几位,因此这一分非常关键”。

  严格考核也是广东推动河长制工作的重要举措。2019年7月,广东省河长办首次公布2018年度全省河长制湖长制考核结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举措既对考核优秀的地市给予全省通报表扬,也督促各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抓紧制订整改措施,及时完成整改,以整改实效推动河湖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流域长牵起治水“一盘棋”

  昔日的黑臭河涌如今变得清澈见底,重污染区成为市民出游的心仪之地,普通河道成了“网红打卡点”的城央绿廊……近年来,通过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广东省的河湖面貌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河湖逐步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优美景象。

  抓住河长制湖长制,就抓住了治水的“牛鼻子”。在佛山,截至2019年底,佛山一共有1306名河长和313名湖长,累计巡河已经达到10.4万次,累计发现问题199967个,已经落实整改的达17502个。除了河长和湖长,佛山在治水实践中还创新性地设立了流域长与网格员,既实现了治水“一盘棋”的统筹协调,又做到了对控源截污的精准发力。

  河流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而治水又是一项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项目,需要构建上下游“一盘棋”的治水格局。从去年起,佛山根据自身情况,在全面推行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湖长的基础上,再设立以主干河涌为片区的流域长,一共10名,由区级领导担任,推动全流域治理。如此一来,每一个流域都有了牵头人和协调人,更好地解决治水过程中的项目立项、征地拆迁、资金保障、协调配合等重点问题,推动方案、项目、资金、责任的落实,确保治水工作顺利推进。

  水的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佛山还探索出了一条“网格化治水”之路,通过搭建网格化管理体系,让污水管网等“毛细血管”能够畅通起来。

  作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省级示范点,佛山市禅城区把全区分成136个大网格、326个小网格,并通过“一格一策”推动各个社区和村居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网改造。目前,禅城即将实现全区的污水管网全覆盖,而它所设立的这一网格化管理经验也已经逐步推广至全市各区。

  ■佛山实践

  三龙湾碧道成为

  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2019年,广东省部署建设“万里碧道”,旨在将江河湖库打造成“江河安澜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道、融入自然的休闲道、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位于佛山的东平水道,也成为了省级万里碧道的示范段与样板间。

  佛山东平水道集纳了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碧水清流,一河两岸,绿地与高楼相辉映,还有鹭鸟纷飞的江心岛,举全市之力打造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以下简称“三龙湾”)也坐落于此。

  三龙湾的面积不到佛山的1/10,却创造了佛山1/5的GDP,2019年区域GDP接近2200亿元。除了家电、智能装备、机器人等传统产业外,各行各业的专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也在此集聚,广东省先进科学制造实验室、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平台也在这里落地生根。

  为了更好地提升三龙湾对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承载力,佛山在原有的万里碧道建设基础上,高标准打造三龙湾碧道,助推三龙湾打造成为佛山城市的精华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小而精、秀而美”的标志性区域。佛山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三龙湾碧道建设规划》已经完成编制工作,将于近日组织专家评审。

  ■专家声音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孝德:把握生态文明特点推动产业转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对工业文明成果的否定,而是对工业文明的系统改造和提升。以佛山为例,佛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发达的工业文明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佛山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佛山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其转型目标也不是简单地维持或者提升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导航标,准确把握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产业特点和形态,进而推动产业转型。比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包括光伏发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都将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佛山在氢能的建设和推广方面已经率先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新能源的运用不仅将为佛山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强的动能,也给国内的众多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罗琼 王雅铄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